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為什麼關注迷笛及搖滾學校的意義

1993年夏秋的一個晚上,在北京雙榆樹一家名為迷笛演藝器材高技術公司的二樓,在一片亂哄哄、熱鬧的氣氛中,中國最另類的一家民間音樂學校成立了。這家音樂學校之所以另類,是因為到目前為止,整個華語地區,它仍然是唯一的一所搖滾學校。而搖滾是最邊緣、最艱困的藝術,但這所迷笛音樂學校卻一直堅持下來,如今,已經17年了。它的原創立者迷笛演藝器材高技術公司早已沒了蹤影,而迷笛卻成了中國最大的搖滾品牌,包括搖滾學校、搖滾音樂節、搖滾音樂頒獎。當年參加學校成立的唐朝、女子等老一代搖滾人面對的第一個班中就有目前新一代搖滾的領軍人物:謝天笑。

在藝術上有意義或是有價值的大致分為兩類:一是橫空出世,比如崔健。《一無所有》之後,中國搖滾樂不再一無所有,這是當時對崔健意義最早的肯定。而在2010年最後一天,迷笛音樂學校獲得了迷笛搖滾頒獎的第二個終身成就獎(第一個頒給了崔健)。迷笛音樂學校是靠長線的教育以及開創迷笛搖滾音樂節而獲得全國100多位評委肯定的。

事實上,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至今,中國搖滾與迷笛密不可分。在前一代崔健、唐朝、黑豹、魔岩三傑、鄭鈞、許巍、汪峰之後,新一代搖滾青年與上一代有很大不同。新一代沒有上一代的影響力,上一代不僅在搖滾圈,而且在流行音樂領域同樣有影響力。上一代多少是明星,而新一代只生活在一個相對狹小、封閉的環境裏。新一代搖滾青年生活得“苦大仇深”,大致在都市生活的最底層、最邊緣,迷笛音樂學校也是如此。1994年之後,張帆成為校長,他的經營幾乎是最簡單,也是最艱苦的,維持學校靠學費,維持音樂節靠門票。現在,迷笛音樂學校的年學費是18000元,也就是每月1500元。用這點費用在北京生活、學習,大致是一般打工者的水準。

2000年,迷笛舉辦第一次迷笛音樂節,這就如一粒種子,到了2010年,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舉辦了大大小小的音樂節92個。迷笛音樂節壯大了音樂節市場,也啟動了新一代搖滾人的生存困境。2009年就有人預測,2010年將有年收入100萬的樂隊誕生。如果一支樂隊出場費5至7萬,參加15至20場音樂節就可獲得百萬收入。但如果按一支樂隊5人平均分配,也就每人20萬。都市白領層對這一收入也不會認為很高,對娛樂圈簡直毫無吸引力(一線明星出席一場代言的費用也要比20萬多)。

即便如此,突然的驚喜仍令新一代搖滾人既興奮又不安。不能持久,曇花一現往往是娛樂圈的通病。追風、炒作容易,深植人心、良性發展則很難,特別是長期非贏利的行為更是難有人認同,也更難堅持。而在這方面,迷笛音樂學校則是一個罕見的理想主義成功案例。

以下是對迷笛音樂學校校長張帆的獨家採訪。

搖滾學校的意義
記者:大家越來越熟悉迷笛,但對迷笛音樂學校還缺乏一個完整的認識。

張帆:迷笛音樂學校成立於1993年,我是1994年負責學校,1997年原公司退出。

迷笛音樂學校開始是3至4個月的短期班,每期學費650元。之後,改為二年制,每年學費18000元。我們大致有30多位管理人員,有20多位老師。

記者:迷笛的師資怎樣?

張帆:許多搖滾、爵士圈的前輩都擔任過老師,比如,曹平、曹鈞、趙年、鼓三、趙衛、老五、張嶺、劉文泰、孔宏偉等。

迷笛不僅要學搖滾,而且要學爵士樂。第一學期大致是布魯斯、搖滾、金屬,第二年爵士、吉他作曲。學員第二年就要組樂隊,我們的排練室每天16小時開放。迷笛注重兩方面:一是能知道什麼是好音樂,二是注重動手完成能力。

記者:迷笛被認為是搖滾學校,而一般認為,搖滾青年都很個性、激烈,管理上怎麼管?

張帆:我們學校很單純,絕大部分是男生,女生不到5%,我開玩笑說:迷笛是和尚廟,我是住持。迷笛的學員很好,很少打架出事。我們學校禁煙,不准在校園內喝酒。其實,學員們是很善良、很敏感、也很善於溝通的,這些也是組樂隊中很重要的條件。我們的學風很好。

記者:有人說迷笛是搖滾界的黃埔軍校,你怎麼看?

張帆:的確,目前活躍的搖滾樂隊中,多多少少與迷笛音樂學校有關。比如,第一屆就有謝天笑、虞洋,此外,汪峰的吉他手、製作人賈軼男也畢業於迷笛。

還有像舌頭樂隊、痛仰樂隊、木瑪樂隊、夜叉樂隊、腦濁樂隊、AK47樂隊、新褲子樂隊、沙子樂隊、布衣樂隊、廢墟樂隊、幸福大街樂隊、聲音碎片樂隊、逃跑計畫樂隊、CMCB、零壹樂隊、聲音與玩具樂隊、秋天蟲子樂隊、病蛹樂隊、二手玫瑰樂隊、龍神道樂隊、杭蓋樂隊等都有迷笛的畢業生。

此外,迷笛還為不少爵士樂隊提供了不少樂手。

迷笛畢業生大致有三類:一是組搖滾樂隊,二是在一些夜店演唱一些英文歌的商業助興樂隊,三是在琴行工作,或是從事音響工程、音樂教育。

記者:那麼,迷笛的經營狀態怎麼樣?

張帆:我們很簡單,學校靠學費,音樂節靠門票。我們有點南泥灣的精神,雖然很艱苦,但就像一般百姓一樣,再艱苦也要過日子,也要活著。因為喜歡、樂意,這麼多年就堅持下來了。

記者:迷笛的第二大貢獻就是創辦了搖滾音樂節,你能回顧一下嗎。

張帆:2000年只是在校園範圍內的演出,19支樂隊中,15支是迷笛學生組的,可以說,只有迷笛有能力辦搖滾音樂節,因為它有樂隊、場地、器材,也有第一批觀眾。2005年我們發現怎麼有這多人了,2006年音樂節持平,2007年開始有利潤,也有穩定的觀眾群,而這些觀眾又帶來更多的觀眾。

記者:現在音樂節已經呈井噴狀發展,作為最早的音樂節創辦者,你怎麼看?

張帆:過去搖滾樂隊太苦了,過去在樹村、霍營生存都難,現在畢竟有收入。一些樂隊一年能演20多場,甚至可以達到中產水準,可以去泰國旅遊。

這一切不是迎合獲得的,而是堅持之後成為主流的。我想2011年他們會獲得更多尊重。

記者:前一代搖滾人更為歌迷所熟知。傳播也更廣,為什麼新一代搖滾人在這方面要弱很多?

張帆:當年的環境很重要,大家都很饑渴,就如同乾柴,一點就著。如果痛仰他們在當時,也一定會紅。現在是資訊爆炸,關注度也要分散。

記者:2009年迷笛創辦了搖滾頒獎,當初是怎麼想的?

張帆:當初就是覺得搖滾人不僅是玩搖滾的,還應該是明星、藝術家。他們應該有地位、有榮譽、被尊重。

記者:目前的搖滾環境如何?

張帆:西方與中國一樣,一開始都認為搖滾樂是危險的年輕人的宣洩。之後,西方將其徹底商業化了,也成為主流。中國也在變,比如,2011年,迷笛音樂節就獲得了50萬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扶持資金,這也是民間音樂節首次獲得的政府資助。

記者:機會、利益多了,迷笛會怎麼選擇,哪些要堅持?

張帆:最重要的是保持迷笛基因,也就是純音樂標準。第二就是在與商業的合作中保持謹慎。此外,特別要堅持低票價。國外大致是年輕人月收入的1/10,用這個標準,我們3至4日的套票應該在200元左右。

記者:迷笛堅持了17年,你認為有何成績與意義?

張帆:迷笛17年為中國搖滾樂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蓄水池,迷笛有4000多畢業生,有一半幹音樂就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網路。這些人從事著關係搖滾的方方面面的工作,比如樂隊、比如唱片公司、比如搖滾現場演出酒吧、比如音樂節、比如琴行等。

同時,迷笛還培養了一個巨大的歌迷群,這是一個巨大的鐵托,而我們所做的一切就要他們提供音樂。他們是高中生、大學生,他們是全中國荷爾蒙最多的年輕人。
返回列表